成都五部门联合执法非法捕捞
11月1日16时,锦江摸底河出口段,成都五部门联合执法人员一个接一个从水底拉出非法捕鱼工具——大大小小30多个地笼时,大家都惊住了。因为这些地笼数量众多,连起来大约有200多米长。
当日下午,由成都市农业综合执法总队、成都市河道管理处、成都市公安局环保支队、主城区渔政部门、相关河段的街办等五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组在锦江20公里河段巡查,对3个地点以非法工具捕鱼的行为进行了制止和处罚。
三处执法 爱钓者用具是关键
下午2点,联合执法队从锦江石牛堰出发,沿锦江北上。来到九眼桥头水闸处,阴沉数日放晴的河边排坐着不少垂钓者,这里是一个回水湾,水面相对平静,鱼儿也相对多些。要知道用鱼杆钓鱼,在禁渔期外是可以的。
不过在另一处,几根角铁撑起一个直约过一米的大渔网,三位执法人员合力将它拖出水面,这个东西名叫扳罾,一般放在水里好几天,专等鱼儿游进来,属于非法捕鱼工具,依法得没收。
第二个执法点在锦江的干河出水口段,位于浣花溪一带。退休老人陈德贵站在自己的扳罾前,他旁边的水袋里有一些小鱼仔。罾网是他花一个月时间制作的,今天天气好就出来用一下。
工作人员向他宣传了《渔政法》的相关内容,让他收了扳罾,然后写下相关承诺,随后,执法人员将他所钓的大小河鱼全部放生。
发现30多个地笼,是第三个执法点位。除了从水中拉出的地笼,岸上的两个大行李袋里还装了不少,这应该是职业捕鱼的人,以野鱼的价格卖到各大餐馆。可能是察觉到被查,地笼的主人不见踪影,执法人员对非法捕捞工具予以没收。
保护生态 联合执法建长效机制
参与执法的成都市河道管理处副处长关守成介绍,成都主城区河段长约108公里,在日常巡逻中,非法捕捞现象比较突出。目前,成都河流的水质都已得到明显改善,但生态修复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。成都建设“美丽中国典范城市”,必须保障水域环境可持续发展,共建共享,才能有碧水长流。
据介绍,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是禁渔期。10月31日,成都市农业综合执法总队、成都市河道管理处联合出台工作方案,对主城区的高新区、天府新区、锦江区、青羊区、武侯区、金牛区、成华区区域内河段存在的非法捕捞行为,建立长期有效的协作机制,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资源,维护水域生态平衡。
该机制旨在全面贯彻落实渔业捕捞许可制度,对“三无”渔船和禁用渔具进行清理,对不符合最小网目尺寸标准的渔具进行整治;对电捕鱼等非法捕捞行为进行严厉打击;对群众的钓鱼行为进行规范,确保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,群众的渔业相关法律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。